浏览:8
技华南公司总经理 黄河生
8月1日,在苏州阳澄湖畔,TE Connectivity(泰科电子,以下简称“TE”)举办了一场生态圈研讨会。此次活动并非TE的独角戏,还邀请知名整车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,这与活动“多赢”主题不谋而合。
联手金发 绿色低碳不是口号
作为本次生态圈活动的同期重头戏,TE与金发科技正式宣布深化战略合作。双方将以低碳材料为核心驱动力,全面革新车载连接器产业生态,共同绘制安全、可持续、高效互联的绿色发展蓝图。
金发科技展示了基于生物基的材料创新成果。在双方长期材料联合创新框架下,金发科技将生物基PA10T率先应用于TE高压及SMT连接器,相较传统高温尼龙实现30%的碳减排;其低成本生物基PA56材料,通过创新配方,解决材料成型慢的问题,已替代TE汽车低压连接器部件中的传统PA66材料,碳减排达35%。在整体性能上,生物基PA10T以极低吸水率与突出耐热性,精准匹配连接器回流焊工艺的耐热需求,实现对传统石油基材料的超越;生物基PA5T在高温环境下的电性能表现优异,保障连接器安全稳定运行。此外,生物基PBT可实现对传统石油基PBT的替代,在大幅降碳的同时,全面延续传统材料的各项优异特性。
“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,对材料企业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,也倒逼我们在技术与管理上双向提升。”金发科技电子电工行业总经理王泽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从宏观层面看,汽车行业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,已从口号转为系统性行动,与产品新能源化形成协同效应;从细分领域看,材料创新正成为驱动产品创新、应用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源头动因,不仅推动新材料在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渗透,更引领着行业标准迭代。结合汽车领域实践案例,绿色低碳材料、小型化与集中化零部件已成为发展趋势,而这些趋势的落地,关键在于能否同时满足车规级标准和极致稳定性的硬性要求。未来,惟有在材料性能、可持续性与产业协同上持续突破,才能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长期领先。
TE与金发科技的合作涵盖高性能材料与可持续材料两大方向,研发成果精准匹配汽车行业电动化、智能网联化与低碳化需求。例如,联合开发的耐高压连接器材料可耐受更高电压,完美适配新能源汽车高电压、大电流技术要求;生物基材料的应用,则从源头响应低碳减排诉求。此外,双方合作推出的高节拍连接器材料,通过大幅缩短注塑成型周期,在降低生产能耗的同时,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的产业实践。
“我们与金发科技的合作已超过10年,有两点深刻认识:其一,绿色环保不应只是口号;其二,中国汽车产业理应且有实力站在这一浪潮前沿。”TE Connectivity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告诉记者:“以此次联合官宣的生物基高温尼龙材料为例,这类创新虽方向正确,但总让行业为我们捏一把汗。中国汽车工业曾经历学习、追随阶段,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与成功,行业应当有勇气与自信,以产业能力助力‘双碳’目标实现,而绿色材料应用正是基础之一。”他进一步指出,汽车行业是矿产资源使用大户,材料、零部件设计及工艺改进所带来的资源节省,以全行业规模来看将极为可观。
风险共担的“生态圈”
“当下,汽车行业热点话题之一是整治内卷式竞争,我想以此为起点展开聊聊。”在孙晓光看来,“破除‘内卷’的手段之一就是创新。行业内不少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,但客观来说,当下的创新还处于‘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’的状态,更多是结构性、浅层的突破。当然,这类创新是必要的,也是后续发展的基础,但仅靠这些,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,企业难以筑起坚实的‘护城河’。”
“这一点,我在企业内部经营中得到了启发。”孙晓光接着说道,“TE的团队成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英,他们各司其职、完成绩效考核指标,公司便能保持稳定发展。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起点。于是,我开始推动跨部门合作与协同。当更多部门参与进来后,我们发现创新的实现,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团队都完美达成绩效考核。有时,某个团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承担一定‘损失’,但多团队协作却能激发业务创新,最终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。这一现象让我深受启发:汽车产业发展至今,一些传统模式或许真的需要调整了。”
孙晓光进一步分析:“在燃油车时代,一级供应商往往处于核心位置,承担关键节点作用;但到了智能化、电动化的今天,行业需要更多‘原子级’创新。这类创新,需要我们这些传统二级供应商站出来,联合同级伙伴与上下游企业协同推进,把单点创新转化为系统创新,形成成熟可用的解决方案,提供给车企或一级供应商,以此推动行业实现更深刻的创新突破。这一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短暂‘吃亏’,但为了给客户创造切实价值,为了拓宽彼此的‘护城河’,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。这也是我们联合整车客户、金发科技等同生态位伙伴及上下游企业,共同搭建‘生态圈’的初衷。”
让原子级创新落地开花
“正是基于‘生态圈’这一前置条件,我们经过大量观察与思考提出一个‘假设’,希望借这次生态圈活动与专家、伙伴们深入探讨,也欢迎更多行业有识之士来‘挑刺’。”孙晓光向记者介绍,“我将这一假说命名为‘温升经济学’。”
在正式讲解“温升经济学”前,孙晓光先带着记者回顾了上世纪欧洲在汽车线材领域的创新尝试。据悉,约20年前甚至更早,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工程师就发现汽车线束存在性能“过剩”问题,这为降本提供了先决条件。他们设计出0.13mm²线径的线束,若能大范围应用,整车减重效果将十分显著。然而,这项创新走出实验室后,却因材料软硬适配、装配成本攀升、线束企业需额外投入生产设备等一系列问题,最终未能在当时的欧洲汽车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“如今,基于同样的整车轻量化需求,加之电动化、智能化对整车功能及线束的新要求,类似的重大创新课题再次摆在行业面前。而这一次,中国产业界有了不同的解题思路,也就是我们提出的‘温升经济学’。”孙晓光解释说,“以线束为例,从供应商角度看我提供的是线束产品,但在整车企业眼中,线材本质上是电阻。那么,若能扩大温升范围、优化散热性能,是不是就能减少线束中的金属用量,从而实现更好的轻量化效果?”他强调,“这一假设的落地绝非TE一家能完成,还需要金发科技等高温尼龙材料供应商及上游企业协同支持。如今,我们已做好风险共担的准备,也有了价值链重塑的预案。只有生态圈伙伴联手,才有可能将实验室里的解决方案推向成熟规模化应用,最终实现整车层面可用、能用、堪用的原子级创新。”
“创新链条越长,成功概率越容易被稀释,惟有抓住关键环节率先突破,依托中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成熟供应链,我们才能快速迭代、加速落地,推动中国汽车迈向全球创新高地。”王泽龙表示,金发科技与TE的合作正是典型案例——借助完善的供应链体系,双方以最快速度实现技术迭代与商用,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持续攀登全球新高地。未来,双方将通过跨界协同与产业链共振,把中国的材料与制造优势转化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基材料与“温升经济学”,只是这场生态圈活动的冰山一角。活动中,TE还展示了全面铝代铜技术、更适配智能网联汽车的连接器、为电动化进程准备的电池包FFC/FPC刺破式压接技术方案等多项创新成果。
这些技术进化不仅将助力国内汽车市场发展,更能帮助中国汽车品牌满足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低碳、绿色的要求,为其全球布局保驾护航。苏州阳澄湖畔,不仅闪耀着TE的“黑科技”,更凝聚着TE与其生态圈伙伴所代表的中国产业链力量。